〈後記(上)節錄〉
能為古代經典寫下深刻、細膩的解讀,並將其介紹給現代讀者,是我的畢生心願。從前只是不斷在心中醞釀這樣的想法,沒想過有一天會成真;如今此書出版在即,心裡頭百感交集,不免想要交代一些來龍去脈,及比較個人的內心感受。
無論現行的教育制度如何為人詬病,我對古代經典的認識,仍是始於國文課本中的選文。在國高中時期,我唯一擅長的科目就只有國文,有可能是天分,也有可能上輩子就是讀書人,這些文章對我來說全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,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體驗。每讀一篇文章,就是與古人進行一次精神上的交流,這在我的青少年苦悶生涯中是唯一值得欣慰的事;儘管如此,當時對於課本或參考書上的解釋,仍有許多困惑、覺得說不通的地方,但既然高中考試只要求記誦標準答案,我也便這樣讀過去了,並未有更深入的思考。
後來讀了中文系所,在我的啟蒙恩師張麗珠教授的「中國思想史」課堂上,我第一次知道什麼是系統式的閱讀與思考。我知道每個哲學家都有一個主要關心的議題,他對宇宙萬物、諸般事理的思索都是圍繞著這一個議題展開的,所以哲學家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放在這個系統上來理解。以此方法重新閱讀古代經典,便不再是一篇一篇瑣碎的文字,而能得到更加合理、全面、深刻的解釋,終於解答了許多高中時期讀書的困惑。
在學院求學時期,我也接觸了當代新儒家及許多大學者的著作,這些大師對古代經典的精彩詮釋,拓展了我的眼界,也讓我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訓練。然而,要能夠擺脫這些大師們的「陰影」,一字一句細讀、體味古人的文字,並在自己的生命中加以印證,提煉出屬於自己的見解,還得要等到離開學院之後。
我發現,我們現代人對於許多經典的解釋,往往是根據某些大師的見解而形成的;就像讀《論》、《孟》必然根據朱熹的注解,有一些會參考王陽明或新儒家,有一些則是參考清代漢學家如劉寶楠、焦循等人的著作。無論如何,我們對這些古代經典的理解已經有一套固定的「方程式」,我們以為古代經典就是這一套又一套的方程式,很少有人會再針對文本進行細膩的閱讀與思考。
……(略)……
我發現,當我的閱讀已經細膩、深入到文本的肌理內部時,我所提出來的問題幾乎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予以解答,所以我只能開啟自己一個人的思想之旅。也就是說,我必須極力擴張自己的生命體驗,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,才能解答這些古代經典中令人疑惑難解的部分;而我最高的期待,就是能穿越語言與時空的阻隔,與這些哲學家們進行靈魂上的交流,並與他們站在同樣的高度上,去審視人類的永恆課題。
在這一趟思想之旅中,由於個人的偏好及教學需求,我對《論》、《孟》、《老》、《莊》四部經典所下的功夫是最深刻的;而這四部經典中,《莊子》對我而言尤其具有特別的意義。打個比方,孔子、孟子、老子這三位大哲,比較像我的老師,他們主要關注政治議題,力圖以政治的方法改變人類處境;對我這個凡夫俗子而言,那是一個只能心嚮往之,而難以親身實踐的領域。但莊子就不一樣了,莊子像是我的朋友。《莊子》書中所說的道理,幾乎都能印證在我的生命中;在我生命最困難、最苦悶的時期,也是《莊子》陪我走過。所以我對於《莊子》,自有一種類似「知己」的感激與欣賞之情。
因此,當出版社希望我能為這些古代經典寫下屬於我個人的「當代詮釋」時,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《莊子》,因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本書,會讓我在詮釋的過程中,就像是在詮釋我自己的生命歷程一樣的喜悅與顫動。儘管市面上已有許多《莊子》的翻譯與導讀書籍,也有許多大作家、大學者所作的當代詮釋,但我認為,我的這一本書仍有其獨特的風貌,可以讓讀者發現莊子思想的另一個面相。
……(未完)……
《厭世講堂:顛覆人生的十堂莊子課》即將於一月底出版,預購消息將於近日公佈,敬請密切關注粉專消息。